11月5日,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,清華大學博士后,作家、歷史學家張宏杰以“從庸人到圣人”為題,在我校漢壽講壇開講。
張先生給我們分享了他心中曾國藩,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的就是這位清朝名臣。
曾國藩,三十歲以前是庸人。曾國藩從十四歲起參加縣試,也是榜榜落第,接連七次都名落孫山,然而,二十三歲那年,曾國藩的命運之路突然峰回路轉。這一年他中了秀才,第二年又中了舉人。又五年之后的道光十八年,二十八歲的曾國藩中了進士,授翰林院庶吉士。
曾國藩,三十歲立志做圣人。三十歲前的曾國藩人生目標只是功名富貴、光宗耀祖,入京為官,不僅是曾國藩仕途上的起步,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個重要起點。在工作和交往中他深刻認識到自己性情浮躁、傲慢自恃、虛偽不實的缺點,從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日立志自新之日起,曾國藩開始了對自己全方位的改造。他的辦法是“日課”。堅持早晨用工楷書寫并在朋友圈公開,借助外力“師友夾持”監(jiān)督修身,通過這樣的猛火煮方式,曾國藩練就了過人的“研幾”功夫,并受用終身。
張先生進一步談到曾國藩在中年的變化,從回家守孝到創(chuàng)建湘軍,首戰(zhàn)告捷,超越八旗兵和綠營,但并不被朝廷重用。一次又一次的反復磨練中,曾國藩的氣質性格漸漸發(fā)生著變化,他越來越“有恒”。“家敗離不得個奢字,人敗離不得個逸字,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”。曾國藩時常將這句話警醒自己并訓誡后代,一來成就了自己,被世人稱為“千古第一完人”;二來使得家族長盛不衰。
張先生再現(xiàn)了“曾國藩”,啟發(fā)我們不能懈怠,要不斷追求進步。
王校長總結道: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,不管年齡多大,精神之樹應該始終在發(fā)育的狀態(tài),如若精神餒落,要改變自己的精神,需要從內心打開改善之門,也需要高人給我們打開一個天窗,外在的天窗和內心之門都打開,我們能吸納更多的養(yǎng)料,滋養(yǎng)我們精神之樹成長,這就是人生的改變。他倡議處在教育變革期的老師們要不斷優(yōu)化和改變心智,改變我們的育人觀念,改變我們的課堂。
張宏杰先生簡介: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,清華大學博士后,作家、歷史學家,現(xiàn)就職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。出版了《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》《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》《饑餓的盛世:乾隆時代的得與失》《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》等專著近20部,并有多部作品在港臺及海外出版。曾獲全國少數(shù)民族文學創(chuàng)作“駿馬獎”“遼寧文學獎”等,2006年“華語文學傳媒大獎”之“年度散文家獎”提名。中央電視臺《百家講壇》欄目主講人。2013年在百家講壇講述《成敗論乾隆》,收視率創(chuàng)年度最高。2010年在央視《子午書簡》講述《乾隆皇帝的十張面孔》。2016年《張宏杰:曾國藩24錦囊》音頻節(jié)目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線。2018年4月,張宏杰應邀出席海南博鰲亞洲論壇,并發(fā)表以“貴族精神”為主題的演講。曾在中國國家圖書館、清華大學、中國人民大學等地做過多場學術講座(文:趙明志 圖:何婕妤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