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2013級5班 秦夕兒
曾幾何時,中國山河支離破碎;曾幾何時,寶島臺灣望而生悲;曾幾何時,振興祖國,視死如歸!
日本統(tǒng)治臺灣期間,殘殺中國人多達六十萬。這對當時只有五百余萬人的臺灣來說,是空前絕后的大災(zāi)難,為淡化臺灣人們的名族意識,日本殖民當局下令取消春節(jié)等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;臺灣婦女必須穿和服;吃日本料理;行日本九十度的彎腰禮;在日本花嫁神前結(jié)婚;采用大和式葬禮等。他們甚至讓臺灣軍人上戰(zhàn)場與大陸同胞廝殺,我似乎能夠想象他們流著眼淚無奈的扼殺同胞的痛楚情景。但還是有人心存良知,他們不愿意殘殺同胞,例如《我是中國人》中的海生,他出逃了,他放棄了擁有的軍威,放棄了原本安定的生活,毫不猶豫的奔向了祖國。只因為,他是中國人。
中國人民是勤勞的,影片最初展現(xiàn)了一片果林,饑餓勞累的主人公海生正在采摘橘子,樹上果實累累,那是豐收,但是沒有喜悅。河水中流淌著令人觸目驚心的鮮血,岸邊橫躺著令人不敢直視的尸體,村莊里彌漫著硝煙的氣息,小徑邊的斷壁殘垣都讓我震驚、氣憤、難過。并不是第一次看抗日電影了,但每一次同胞的慘死都讓我有種想砸屏幕的沖動。村莊里海生救了一個女孩-----童童。她還很小卻親眼目睹親人的死亡,她眼睛里流露出的無助、悲傷、害怕的神情讓人憐憫。他們這般幼小的孩子本該是祖國的花朵,幸福的成長。但在現(xiàn)實面前,他們顯得那樣的脆弱。
我信仰著寧敏的那句話:“臺灣人也是中國人!”是的,這應(yīng)該是每個中國人的信仰。北平的淪陷迫使她們到南京去尋找一處安身之地。但是她們幾個弱小的女學生,又該如何到達呢?這時,她們遇到了海生,迫于敵人的追趕,他們不得不趕緊離開,但這一路并不是一帆風順。
慢慢的,同伴少了,敵人的殘暴摧毀了她們的生命。安安看起來是一個很柔弱的女生,而且還患有哮喘,但是她離開人世的那一刻忍著劇痛將刀子刺入敵人的后背。那一瞬間,她是最勇敢的。她同千萬抗日英雄一樣偉大勇敢。還有櫻子,那個中日混血兒,很天真的女生,她厭惡這場戰(zhàn)爭。但內(nèi)心深處又急切的渴望日本人能夠及時收手。她希望這只是一場因誤會而引起的戰(zhàn)爭。但現(xiàn)實卻不是如此。也許那個善良而天真的女孩真的不適合生存在那個恐怖的世界,她與敵人同歸于盡了。鮮血從傷口中無止斷的流出,讓人心疼和憤怒。
海生的大哥死在了寧敏的槍下,海生抱著死去的大哥嚎啕大哭。他趴在他身上。想要索取到那個待他如親人般的最后的一絲溫暖。他似乎已經(jīng)沒有了形象,像個孩子般痛苦的哭泣。當時放映廳有人在偷笑,但那一刻,我卻濕了眼眶。有人說,當一個人悲痛到極點的時候,什么形象都不復(fù)存在。因為那一刻對他而言全世界都是不美好的,我們幸福的生活在二十一世紀。我們不能夠領(lǐng)略到那種痛不欲生的悲傷,同樣的,我們也沒有資格去笑,沒有他們,何來的今天?
我不能夠想象到曾經(jīng)先烈們遭受過的一切痛苦,但他們的不屈、無畏卻名垂千古。最后那一葉扁舟劃走了,帶著我們的期待離開了。我們不應(yīng)該讓那樣子的曾經(jīng)再發(fā)生在祖國母親的身上。中華民族應(yīng)當時刻具有奮發(fā)向上的意志,用我們的成功去祭奠先烈們的英勇,用祖國的繁榮去證明中國的力量!(指導(dǎo)老師:楊洪斌)